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表示,所谓自由,应该是像回家的「回」这个字的概念,在一个合理的大范围内,让孩子们自己学习做出选择,而不是放任他现在马上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。

什么是合理的大范围呢?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进一步与我们分享,像他有三个孩子,8岁的姐姐、7岁的哥哥,跟一个3岁的弟弟,每天姐姐跟哥哥放学回来,他不会去限制他们,一定要马上做完功课,才能去玩,或是帮孩子设立出所谓做事情的先后顺序,他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。但是,不能够越界的部分是,不能熬夜写作业,或是通通都只是在玩,完全不去写自己的功课,或玩过头,吵到邻居的安宁,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。

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陈淑琴副教授认为,父母给孩子适度的自由,主要目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,如果父母过于保护自己孩子,什么都帮她做得好好的,等于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自主的机会,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,将来他如果碰到困难,会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判断与面对。

叛逆小孩?

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说,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他是一直被设限的,他可能会觉得压力很大,喘不过气来,慢慢的也会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。有时候,家长越跟孩子说不可以,他反而越会想要去试试看,如果他做了,会有怎么样的后果。

「反抗期」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,心智发展很重要的阶段。有些父母会担心放任着孩子不管,孩子将来会越来越坏?其实,家长应该先想,自己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?也许他不是故意跟你唱反调,他只是好奇,跟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。此外,也不要期待任何事情跟孩子讲过一次,他就应该要知道。

延伸阅读:我家宝贝越大越瘦,怎么办?医师、营养师教你检视孩子的营养

设立规矩不牴触自由

其实,对于年纪小的孩子,例如,1岁到2岁的幼儿,与其说他们能够乖乖听得懂爸爸妈妈的话,设立的规范,不如说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大人们的行为,通常直到进入幼稚园的团体生活后,才会真正学习到所谓的规范。

有些父母亲会带着自己3岁以下的孩子,去咖啡厅跟自己的朋友碰面聊天,孩子就在咖啡厅中跑跑跳跳,大声喧哗。王意中临床心理师指出,像这样年纪的孩子,他不见得真正懂他那么做,究竟有没有影响到别人,或者是不是适合的行为,他只是对陌生环境觉得好奇,甚至觉得咖啡厅就是他另一个新的游戏场,或是看到哥哥姐姐们也跑来跑去,他也会想要模仿跟着玩。

直接告诉孩子「可以」做什么

许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在咖啡厅里跑来跑去,就大声斥责说「不要这样跑来跑去」,孩子就停止跑来跑去,改用鼻子去贴着窗户磨蹭,父母看到了又马上大声斥责说「不要这样贴窗户,很髒!」,孩子就不贴窗户,接着他开始拍打自己的桌子,父母又说「不要敲,没看到其他的叔叔阿姨在看你了吗?」

王意中临床心理师指出,当你告诉小孩子不准这个,不准那个,其实,会让他产生困惑,他为什么好像做这个也不行,做那个也不对呢?那么,他到底还可以做什么?事实上,孩子本来就不会知道在所谓的「高级咖啡厅」那样的场所空间中,他能够做什么,应该要有怎样的举止规范。

当一直跟孩子说「不准」、「不要」、「不可以」的时候

1. 他会心里会感觉不舒服,接着有可能就生气、发脾气。

2. 他会困惑,不知道他可以做些什么。

3. 常常被禁止的孩子,会失去好奇心、自信心、思考力。

站在孩子的立场

王意中临床心理师建议家长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,可以在出发前,耐心跟孩子说明等一下要去咖啡厅做什么,那一个地方又是个什么地方。此外,最重要的是与其叫他不要跑跑跳跳,不要发出声音,最好直接告诉孩子,他能够做什么事情。

尤其对于一些新手父母来说,他们还是想要有婚前自由与朋友聚会的时光。可是,却忘了他们现在有一个小孩。对于学龄前的小孩来说,任何事情都是「玩」,你如果期待孩子会乖乖守规矩,坐在旁边一起听大人聊天,这本身就是十分不合理的要求与期待。

陈淑琴副教授表示,可能平常在家孩子有任何需求,妈妈就会马上回应她,但是,到了咖啡厅妈妈可能忙着跟朋友聊天,不会马上回应孩子,从孩子的观点来说有所谓异常的表现,其实只是想要吸引妈妈的注意,建议家长可以试试看下面几种方法:

1.常常带孩子出去,可以先从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去咖啡厅开始。

2.跟朋友聊天的时间,刚开始时不可过长,等孩子慢慢适应后再逐渐增长。

3.对孩子来说在陌生的环境原本就会较兴奋,他并非故意吵闹,父母应理解。

4.可引导转移注意力。

正向语言 :同一种意思,换句话说

NG

OK

不要过去踩水

注意!这边有一摊水,脚抬高跨过去。

不要把水杯的水打翻了

示范给孩子看「像妈妈这样,双手拿着」

不要跑超过那个边界

就在这里玩 (明确指出范围)

选项应实际,而非无限

一般来说,2岁以后,如果提供选择,而非要求,儿童能较快速养成合作的行为。但是家长要注意提供选择的技巧要留意数量与种类,对于幼儿来说,无限的选择、不切实际的选择(不可能被实践的选择),都是不合宜的,只会让他们拥有更多做出选择之后,反而被拒绝的经验,例如,当实际状况明明只有三明治或牛奶可以选择,家长却问孩子「今天早餐你想要吃什么?」这就是是无意义的。

提供幼儿简单、实际,至少有一项可以实现的选择是必要。

用「选项」代替「禁止」

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跟我们分享到,像他的大女儿的兴趣是画画,他允许她可以在家中除了客厅以外的墙面任意涂鸦,有些家长可能会不知道界线该如何拿捏,担心放任孩子随意涂鸦,她可能会变成在爸爸公司的报告上也画,在餐桌上也乱画。

如果孩子真的乱画,画到了爸爸重要的报告上面,又该怎么办呢?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说,他会耐心的跟孩子解释,那份报告是属于爸爸的重要东西,是属于爸爸的。第二,他不会说:「以后不准你画在爸爸的报告上」,他会提供选项给孩子,画在回收纸上、画在爸爸买给你的画册上,或是画在游戏间的涂鸦墙上面。经过这样提供选项的过程,某种程度也是在训练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与决定。

王意中临床心理师提供处理三步骤:

步骤1 同理孩子

跟孩子说:「这样一直蹦蹦跳跳,是不是因为跟妈妈来百货公司,坐这个手扶电梯,觉得很有趣很开心」,这表示你在同理孩子当下的感觉。

步骤2 用直述语句,代替禁止

接着跟孩子说「这样很危险。」代替「不准跳了!」

步骤3 提供选项

「你要妈妈抱着你」还是「过来牵着妈妈的手」

NG4示范

1.「妈妈跟你讲了多少遍,你是不是不懂啊?!」

2.骂小孩

3.动手打小孩

4.「不准跳!」「不要跳!」

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表示,所谓自由,应该是像回家的「回」这个字的概念,在一个合理的大范围内,让孩子们自己学习做出选择,而不是放任他现在马上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。

什么是合理的大范围呢?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进一步与我们分享,像他有三个孩子,8岁的姐姐、7岁的哥哥,跟一个3岁的弟弟,每天姐姐跟哥哥放学回来,他不会去限制他们,一定要马上做完功课,才能去玩,或是帮孩子设立出所谓做事情的先后顺序,他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。但是,不能够越界的部分是,不能熬夜写作业,或是通通都只是在玩,完全不去写自己的功课,或玩过头,吵到邻居的安宁,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。

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陈淑琴副教授认为,父母给孩子适度的自由,主要目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,如果父母过于保护自己孩子,什么都帮她做得好好的,等于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自主的机会,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,将来他如果碰到困难,会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判断与面对。

叛逆小孩?

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说,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他是一直被设限的,他可能会觉得压力很大,喘不过气来,慢慢的也会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。有时候,家长越跟孩子说不可以,他反而越会想要去试试看,如果他做了,会有怎么样的后果。

「反抗期」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,心智发展很重要的阶段。有些父母会担心放任着孩子不管,孩子将来会越来越坏?其实,家长应该先想,自己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?也许他不是故意跟你唱反调,他只是好奇,跟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。此外,也不要期待任何事情跟孩子讲过一次,他就应该要知道。

延伸阅读:我家宝贝越大越瘦,怎么办?医师、营养师教你检视孩子的营养

设立规矩不牴触自由

其实,对于年纪小的孩子,例如,1岁到2岁的幼儿,与其说他们能够乖乖听得懂爸爸妈妈的话,设立的规范,不如说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大人们的行为,通常直到进入幼稚园的团体生活后,才会真正学习到所谓的规范。

有些父母亲会带着自己3岁以下的孩子,去咖啡厅跟自己的朋友碰面聊天,孩子就在咖啡厅中跑跑跳跳,大声喧哗。王意中临床心理师指出,像这样年纪的孩子,他不见得真正懂他那么做,究竟有没有影响到别人,或者是不是适合的行为,他只是对陌生环境觉得好奇,甚至觉得咖啡厅就是他另一个新的游戏场,或是看到哥哥姐姐们也跑来跑去,他也会想要模仿跟着玩。

直接告诉孩子「可以」做什么

许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在咖啡厅里跑来跑去,就大声斥责说「不要这样跑来跑去」,孩子就停止跑来跑去,改用鼻子去贴着窗户磨蹭,父母看到了又马上大声斥责说「不要这样贴窗户,很髒!」,孩子就不贴窗户,接着他开始拍打自己的桌子,父母又说「不要敲,没看到其他的叔叔阿姨在看你了吗?」

王意中临床心理师指出,当你告诉小孩子不准这个,不准那个,其实,会让他产生困惑,他为什么好像做这个也不行,做那个也不对呢?那么,他到底还可以做什么?事实上,孩子本来就不会知道在所谓的「高级咖啡厅」那样的场所空间中,他能够做什么,应该要有怎样的举止规范。

当一直跟孩子说「不准」、「不要」、「不可以」的时候

1. 他会心里会感觉不舒服,接着有可能就生气、发脾气。

2. 他会困惑,不知道他可以做些什么。

3. 常常被禁止的孩子,会失去好奇心、自信心、思考力。

站在孩子的立场

王意中临床心理师建议家长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,可以在出发前,耐心跟孩子说明等一下要去咖啡厅做什么,那一个地方又是个什么地方。此外,最重要的是与其叫他不要跑跑跳跳,不要发出声音,最好直接告诉孩子,他能够做什么事情。

尤其对于一些新手父母来说,他们还是想要有婚前自由与朋友聚会的时光。可是,却忘了他们现在有一个小孩。对于学龄前的小孩来说,任何事情都是「玩」,你如果期待孩子会乖乖守规矩,坐在旁边一起听大人聊天,这本身就是十分不合理的要求与期待。

陈淑琴副教授表示,可能平常在家孩子有任何需求,妈妈就会马上回应她,但是,到了咖啡厅妈妈可能忙着跟朋友聊天,不会马上回应孩子,从孩子的观点来说有所谓异常的表现,其实只是想要吸引妈妈的注意,建议家长可以试试看下面几种方法:

1.常常带孩子出去,可以先从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去咖啡厅开始。

2.跟朋友聊天的时间,刚开始时不可过长,等孩子慢慢适应后再逐渐增长。

3.对孩子来说在陌生的环境原本就会较兴奋,他并非故意吵闹,父母应理解。

4.可引导转移注意力。

正向语言 :同一种意思,换句话说

NG

OK

不要过去踩水

注意!这边有一摊水,脚抬高跨过去。

不要把水杯的水打翻了

示范给孩子看「像妈妈这样,双手拿着」

不要跑超过那个边界

就在这里玩 (明确指出范围)

选项应实际,而非无限

一般来说,2岁以后,如果提供选择,而非要求,儿童能较快速养成合作的行为。但是家长要注意提供选择的技巧要留意数量与种类,对于幼儿来说,无限的选择、不切实际的选择(不可能被实践的选择),都是不合宜的,只会让他们拥有更多做出选择之后,反而被拒绝的经验,例如,当实际状况明明只有三明治或牛奶可以选择,家长却问孩子「今天早餐你想要吃什么?」这就是是无意义的。

提供幼儿简单、实际,至少有一项可以实现的选择是必要。

用「选项」代替「禁止」

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跟我们分享到,像他的大女儿的兴趣是画画,他允许她可以在家中除了客厅以外的墙面任意涂鸦,有些家长可能会不知道界线该如何拿捏,担心放任孩子随意涂鸦,她可能会变成在爸爸公司的报告上也画,在餐桌上也乱画。

如果孩子真的乱画,画到了爸爸重要的报告上面,又该怎么办呢?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说,他会耐心的跟孩子解释,那份报告是属于爸爸的重要东西,是属于爸爸的。第二,他不会说:「以后不准你画在爸爸的报告上」,他会提供选项给孩子,画在回收纸上、画在爸爸买给你的画册上,或是画在游戏间的涂鸦墙上面。经过这样提供选项的过程,某种程度也是在训练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与决定。

王意中临床心理师提供处理三步骤:

步骤1 同理孩子

跟孩子说:「这样一直蹦蹦跳跳,是不是因为跟妈妈来百货公司,坐这个手扶电梯,觉得很有趣很开心」,这表示你在同理孩子当下的感觉。

步骤2 用直述语句,代替禁止

接着跟孩子说「这样很危险。」代替「不准跳了!」

步骤3 提供选项

「你要妈妈抱着你」还是「过来牵着妈妈的手」

NG4示范

1.「妈妈跟你讲了多少遍,你是不是不懂啊?!」

2.骂小孩

3.动手打小孩

4.「不准跳!」「不要跳!」


参考资料